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

烽烟印记“老三楼”

走进戚墅堰公司大门,有一座三层红色小楼格外显眼,公司员工习惯叫它“老三楼”。单看外形,“老三楼”与一般的建筑相比并无特别之处。但是,当我们走进它,就会发现许多历史印记。

说起“老三楼”,就不得不从戚墅堰公司的历史说起。戚墅堰公司始建于1898年,前身是上海吴淞机厂,由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亲自选址、兴建。为避免战火,1936年整体搬迁至常州戚墅堰,并改名为戚墅堰机厂,是常州第一个大型近代化工厂。但是最终它还是没能幸免于战火的蔓延。就在搬迁至戚墅堰不到一年,1937年11月27日,日军就占领了工厂。

不久,当时的日本宪兵队叫来日本设计师进行了“工场事务所”的图纸设计工作,之后便强迫中国劳工开始修建小楼。建成后,这幢建筑是日本人统治工厂时的核心建筑。

小楼的墙体由厚厚的红砖砌成,平面近似曲尺形,东南侧的入口为扇形,总占地约600余平方米,建筑面积1345.52平方米,主体为两层,东南侧局部为三层。门厅楼设计为三层,顶层为瞭望室,厅楼墙体厚度达600毫米。这不仅是结构需要,战争年代还可以抵御一般轻型武器的攻击。楼体上几个四四方方、巴掌大的射击孔洞,至今依然清晰可见,这是当年日本统治者为防备工人反抗,加强防卫而设置,成为日本侵华历史的真实写照,也是日本侵华史的一个物证。

工厂原党委办公室秘书钱和芳还记得这么一件事:1975年一个秋天的午后,他正在老三楼伏案办公,忽然听得楼下一片嘈杂。他顺着窗口望下去,有五六人正围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。老先生个子不高,拄着拐杖,由孙子搀扶着,不时通过翻译与身边人交流。还有人张罗着在楼下拍照。老钱觉得好奇,下楼问了几句,得知老先生来自日本,此次是到上海旅游,折道来到戚墅堰。“老先生通过翻译告诉大家:“这幢建筑是当年我设计的!”

“老三楼”的位置正对着原先工厂的大门。日军占领工厂后,厂门口的三条通道都设立了卡哨,每座卡哨上站着手执马刀大枪、脚穿皮靴的鬼子。在他们的脚边,蹲着狼犬,眼睛死死盯着上下班的工人。进厂的工人走到门口,都要规规矩矩地鞠个九十度的躬,稍微马虎点,就要遭到日军士兵的拳打脚踢。如果一不小心进厂迟了,不管下雨下雪,都要双膝跪地,磕上几十个响头,一直到鬼子发了“慈悲”才能进厂。放工出来,工人们要排好队,等候鬼子抄身。行动稍慢,或是队形不整齐,就要挨打。要是抄出“公物”,轻则遭到毒打,重则被狼狗咬噬,或是送到警备队受刑。因此,工人们称厂门口叫“阎王关”“关门关”“尖刀关”。

锅炉工刘林兴下班时忘了把口袋里的油棉纱掏出来,在工场门口被日军发现后打了个半死,又把他的衣服扒光,推到工场门口的水池里不许出来。正值寒冬,冷水刺骨,刘林兴被折磨得昏了过去。工友们想方设法进行营救,才幸免一死。又有一次,用品库少了三只铅元宝,日军硬说是一个姓钱的工人拿的,把他抓到常州密探队,坐老虎凳、灌冷水,还用狼狗将他咬得鲜血淋漓。

当时,工人编过一首八句的山歌描写“鬼门关”:

朝进鬼门关,如上尖刀山;

稍一不留神,饱尝恶鬼拳。

晚出鬼门关,心惊又胆战;

抄出“公物”来,阴间吃晚饭。

在日军统治期间,工人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,与日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。抗日战争结束后,国民政府接管了工厂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戚机厂的地下党员团结职工群众,与国民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。历经苦难,终获曙光!1949年4月23日,人民解放军进入工厂,工厂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,全厂上下爱党爱国爱厂的热情空前高涨。从此,工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为工人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不懈努力,谱写了工厂建设发展的历史新篇章。党的红色基因在造车人身上代代传承,一次次串起公司血脉的红色记忆。

工厂解放后,“老三楼”依然是公司的标志性建筑,是工厂的指挥中枢,工厂的“大脑”所在。在漫长的几十年中,厂部主要职能机构都在这里办公。这里见证了工厂大规模技术改造,建立内燃机车制造系统、车辆系统,研制新型内燃机车替代蒸汽机车,一代代机厂人彰显了共和国长子的情怀,用自强不息、艰苦奋斗的行动,坚守振兴中国机车工业的使命,拉开了中国机车发展的新里程。

历史如镜,制造业是国之根基,当时的日军强势占领工厂,就是意图控制周边经济,并助长其军事实力。现如今,制造业对于国家来说依然有着发展经济和夯实国力的双重作用。作为中国重要的内燃机车生产基地之一,公司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,在产品研发、技术创新、市场拓展、服务国家大局等方面切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。公司始终以奋斗者的姿态,踏着先行者的脚步,与改革同行,与时代共进,用123年的芳华岁月演绎了一部新中国民族工业崛起的恢弘华章。

2008年“老三楼”被列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2020年,被列为中央企业机械制作工业文化遗产名录。该历史建筑至今保留着原貌,用一种特殊方式记录着工厂历史的沿革和演变,同时也是工业历史和文化的无声“教科书”。如今每年接待近5000人次的社会团体、中小学生参观,对于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价值。

时空轮转,战火的烽烟已经消散,攀爬在外墙上的绿色植物轻轻地将部分射击孔洞掩盖。“老三楼”在见证历史的同时,也见证了公司蓬勃发展的现在和未来。

(戚墅堰公司 莫姣)
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中国企业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hinacenn.com.cn/edu/5571.html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591-88917857

Q Q: 13789339

邮箱: 13789339@qq.com

工作时间:9:00-18:00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